“暴食”相关博客文章

🪧 切换标签可发现更多内容!如果找不到您想要的内容,可以留言反馈,我们将尽快补充完善。 立即反馈

BPD与抑郁、焦虑的区别|如何识别边缘型人格障碍?

边缘型人格障碍(BPD)、抑郁症和焦虑症在临床上常常“混淆”,但其实它们的心理机制和表现方式完全不同。本篇文章将为你理清三者的区别,帮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或身边的人。 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什么? 边缘型人格障碍(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, BPD) 是一种以情绪不稳定、人际关系混乱、自我认同模糊和强烈的被抛弃感为核心特征的人格障碍。 与抑郁、焦虑等情绪障碍不同,BPD属于人格结构层面的深层问题,不仅影响情绪状态,更会严重干扰人际互动和生活功能。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典型表现有哪些? 以下是 BPD 常见的行为与心理特征(通常需满足其中5项以上才能构成临床诊断): 1. 对人际关系极端依恋或突然疏远,爱恨极端转变 2. 害怕被抛弃,会因小事陷入焦虑或爆发 3. 情绪极度不稳定,几小时内从愤怒到空虚再到激动 4. 频繁冲动行为,如暴饮暴食、性冲动、购物上...

抑郁症的躯体症状表现:身体“喊痛”也是在求救?

抑郁症并不只是“情绪低落”。对很多人而言,它以头痛、乏力、消化不良等“身体不适”的方式出现。这些非典型的表现,往往被误诊、忽视,甚至被当成“装病”。但真相是:你的身体,可能正在替你的心理发出求救信号。 抑郁症的常见躯体化症状 以下这些“身体上的不舒服”,可能并非单纯的生理问题,而是抑郁的外在表现。 1. 慢性疼痛 头痛:持续性或间歇性的钝痛,尤其在情绪紧张后加重。 肌肉酸痛、关节不适:无明确外伤或炎症,但总觉得“身体沉重”。 2. 睡眠障碍 入睡困难、早醒、浅眠 睡10小时仍感疲惫 3. 胃肠道反应 胃胀、恶心、食欲下降或暴饮暴食 便秘或腹泻反复发作,检查却查不出器质性问题 4. 呼吸或心率问题 呼吸短促、胸闷 心悸、乏力感强烈却无心脏疾病 5. 性功能障碍 性欲下降 男性勃起困难、女性性反应减退 6. 免疫系统受影响 容易感冒、生病后恢复慢 皮肤过敏、荨麻疹、...

抑郁症的表现有哪些?这10个征兆你一定要知道

抑郁症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心理障碍,它并不仅仅是“心情不好”那么简单,而是一系列情绪、思维、生理、行为的综合反应。如果你长期感到无力、空虚、对生活失去兴趣,可能已经处于抑郁状态。 本文将带你了解 抑郁症最典型的10大表现征兆,帮助你初步识别风险,并推荐权威的 抑郁症在线自测工具合集,助你科学评估自己的心理状态。 一、抑郁症的十大典型症状 1. 情绪持续低落 患者会持续感到悲伤、空虚、甚至绝望。这种情绪不是短暂的,而是几周甚至几个月持续不断。 2. 兴趣丧失(快感缺失) 以前喜欢的事情(如听音乐、吃饭、和朋友聊天)都失去了吸引力。对生活提不起劲,这是典型的核心症状。 3. 精力减少,易疲劳 即使没有做体力劳动,也容易感到疲倦,哪怕睡了一整晚,也觉得累。这与精力被“情绪内耗”消耗有关。 4. 睡眠障碍 典型表现包括: 失眠、早醒或夜间易醒; 也可能出现嗜睡,白天总想睡觉。 ...

边缘型人格障碍(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, BPD)

边缘型人格障碍(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, BPD)
边缘型人格障碍(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, BPD):完整指南与自测入口 边缘型人格障碍(简称 BPD)是一种严重影响人际关系、情绪调节与自我认同的人格障碍。它不仅仅是“情绪化”或“玻璃心”的表现,而是一种真实存在、被广泛研究的心理疾病,常伴有极强的被遗弃恐惧感、情绪波动、自我伤害行为。 什么是边缘型人格障碍?(BPD定义) 边缘型人格障碍属于“群B人格障碍”(dramatic-emotional cluster)中的一种,其核心在于人格结构的不稳定。虽然名字带有“边缘”二字,但BPD是一种清晰可诊断的心理疾病,不同于社会意义上的“边缘人”概念。 许多人会问:“什么是边缘型人格?边缘型人格障碍到底是什么?” 简而言之,BPD是一种涉及情绪、行为和人际关系深度不稳定的复杂心理状态,也常被称为“边缘性人格”。 边缘性人格障碍,亦称情绪不稳定型...

如何走出人生低谷?试试这8个有效方法,重新找回方向与动力

每个人都会有“低谷期”,你并不孤单。 人生总有起起落落,有时候我们会陷入低谷,感到沮丧、无助、迷茫,仿佛整个世界都停滞不前。在这样的时刻,我们最需要的,并不是“咬牙坚持”,而是找到一些切实有效的方法,帮助自己慢慢走出情绪的泥沼,重新找回方向与动力。 以下总结出的8个实践性强的方法,愿它们能为你带来一些启发与支持。 相关心理测试推荐:八维自愈力测试:测测你从情绪低谷中重启自己的8种能力 一、清理外部干扰:从人际、信息到消费 1. 减少人际关系,把自己从社交疲劳中解放出来 处于低谷时,我们常常不愿意社交,却又被人际关系所拖累。此时最该做的,是主动减少一些非必要的社交: 延迟回复信息,例如半小时统一处理; 暂时切断对他人社交需求的回应; 拉黑或疏远那些让你情绪消耗的人。 这样做不是冷漠,而是给自己腾出一点空间,把有限的精力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上。 2. 梳理信息源,为大脑建立‘情...

抑郁症自查免费自测:别急着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,这些“伪抑郁”你了解吗?

抑郁症自查免费自测:别急着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,这些“伪抑郁”你了解吗?
怀疑自己是不是有抑郁症?也许并不是。抑郁症并不是简单的“情绪不好”,而是一种真实存在、影响深远的心理健康疾病。它可能悄无声息地渗透进生活的每一个角落,扰乱情绪、消磨意志,甚至干扰身体功能。但并非每一次情绪低落都意味着抑郁症——许多身体和心理状况也会呈现相似的症状。因此,准确识别抑郁症,与其他病症加以区分,是科学面对自我情绪的第一步。 本文将带你系统了解抑郁症的典型表现,并梳理出一系列可能与之混淆的疾病及其辨别方法,帮助你更清晰地认知自我,寻找适合的支持与应对方式。 抑郁症:你需要知道的关键信息 抑郁症作为一种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,会全方位影响个人的情绪感受、思维模式以及行为举止。患者往往会陷入悲伤情绪,对往日热衷的活动丧失兴趣,同时还可能出现情绪与身体上的各种不适,严重干扰正常的家庭生活与工作。 抑郁症的症状较为多样,具体涵盖: 饮食方面:食欲发生改变,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...

关于大学生抑郁症,我们该知道些什么?

关于大学生抑郁症,我们该知道些什么?
对许多年轻人来说,大学是一段激动人心的时光。由于大学带来的新挑战——离家、学习和适应新生活,许多大学生经常会感到压力。 试图应对如此多的新变化可能会使一些学生患上抑郁症。研究表明,与前几代人相比,现在有更多的学生患有抑郁症。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抑郁症的症状,以及如何管理自己的心理健康。 抑郁症的常见原因 研究表明,从 18 岁到 24 岁开始,许多心理健康状况开始出现在个人身上。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报告说,75% 的焦虑症患者会在 22 岁之前就会开始出现症状。 大学是许多人经历抑郁症最初迹象的常见时期。抑郁症通常伴随着悲伤或焦虑的感觉。值得注意的是,抑郁症的成因不是单一的,但在大学生中有几个共同的因素。 一个新的环境。 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,大学是他们第一次长期离家生活。虽然这对你来说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时期,可以探索自己的身份,成长为一个人,但也很常见的是要处理乡愁或不知所措的感...

什么是抑郁症?附抑郁症免费在线自我测评链接

什么是抑郁症?附抑郁症免费在线自我测评链接
抑郁症,又称重度抑郁症或临床抑郁症,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情绪障碍。其主要症状为持续的悲伤情绪或对生活丧失兴趣,这种状态会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、工作学习以及人际关系。多数人在生活中偶尔会感到悲伤、孤独或沮丧,这是面对生活挫折时的正常情绪反应。但当这些强烈的负面情绪,如无助感、绝望感、自我否定感等,持续数天甚至数周,并且严重干扰到正常生活时,就可能不再是普通的情绪波动,而是抑郁症的征兆,此时及时寻求医疗帮助至关重要。 若抑郁症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,病情很可能恶化,持续时间可达数月乃至数年。漫长的患病过程不仅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心痛苦,还会大幅增加自杀风险。据统计,每十位抑郁症患者中约有一人可能会走向自杀的悲剧结局。然而,令人担忧的是,约半数的抑郁症患者未能得到及时的诊断或治疗,这使得识别抑郁症症状成为了应对该疾病的关键一步。 抑郁症的症状表现 抑郁症的症状丰富多样,在不同患者身上的严重程...

荣格八维+MBTI|揭秘你的隐藏性格,ISFJ阴影功能人格解析

荣格八维+MBTI|揭秘你的隐藏性格,ISFJ阴影功能人格解析
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经历:平日里,你是安静、负责且体贴的ISFJ,可在某些特殊情境下,却仿佛被另一个自己“附身”,做出一些连自己都觉得陌生的行为?其实,这就是你的阴影功能人格在悄然作祟。 若你还不清楚自己的MBTI人格类型,或想重新测试人格类型是否改变,赛可心理测试官方提供了免费的MBTI人格测试,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。测试地址为:MBTI测试入口(免费版) 。 什么是阴影功能人格?荣格八维+MBTI又是什么?为何ISFJ的阴影功能人格会在特定时刻出现,且呈现出别样的特征?接下来,本文将为你一一解答。 温馨提示:本文适合对荣格八维(MBTI认知功能)概念已有基本了解的读者。若你尚未了解相关概念,可阅读这篇文章,或自行搜索资料。 什么是阴影功能人格? 阴影功能人格是指潜藏于个体内心深处,在正常状态下被刻意隐藏或极少展现,但在遭遇压力、处于危机情境,或是内心防御机制减弱时,便会不由自主...

为什么你总是熬夜?「报复性熬夜」的原因和危害,以及如何调整心态和习惯

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,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:白天忙碌了一整天,夜晚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,却舍不得睡觉,沉迷于手机、追剧或阅读,哪怕知道明天会更疲惫。这种现象被称为“报复性熬夜”(Revenge Bedtime Procrastination),本质上是一种心理补偿机制。然而,这种习惯真的能带来满足感,还是会加重疲惫和焦虑呢?本文将深入解析报复性熬夜的心理学机制、危害,并提供科学有效的改善策略。 什么是报复性熬夜? 概念解析 报复性熬夜(Revenge Bedtime Procrastination)指的是个体由于白天的高压工作或学业导致个人自由时间受限,在夜晚故意拖延入睡,以弥补心理缺失的行为。尽管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短暂的满足感,但从长远来看,它更像是一种对身心健康的“隐形报复”。 补偿心理的作用 补偿心理(Compensation Mechanism)是人类的一种自我调节策略。当...
Arrow

热门标签